大兴调查研究旨在改进工作,但“哪里火就调研哪里”的跟风现象,易使调研沦为形式主义“表演秀”,其根源在于简化操作、盲目追星、不当攀比等心态。唯有正本清源,校准方向,以“深思考”超越“走过场”,“求实效”取代“博眼球”,调研才能摆脱“流量崇拜”,回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真实动能。
深潜细察,破解浮光掠影之困。调研若只追逐表象光鲜的“热点”,便如雾里看花,难以发现沉默角落的真问题。要破除这一困局,必须校准调研“导航仪”,坚持以明确问题为导向。调研前务必深思:究竟要解决什么、预期达到何种实效,目标清晰方能避免随波逐流。更要大力倡导“四不两直”方式,沉到一线“解剖麻雀”,直接倾听原汁原味的民声,感知最真实生动的基层脉搏,确保调研深度触及实质,挖掘深层次矛盾。
轻车简从,纾解资源错配之累。调研组蜂拥而至同一“热点”,基层单位被迫将大量时间精力耗费在无休止的接待、汇报和展示上,这不仅是对基层治理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是对群众耐心的消耗。要扭转这种资源错配的局面,关键在于力行轻车简从的调研姿态。必须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以不扰民、不添负担为原则开展调研。通过制度刚性约束,严格管控不必要的陪同、汇报和展示环节,切实将基层干部和群众从繁重的接待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和反映真实情况上,确保宝贵的调研资源真正用于探求实情、解决问题。
务求实效,筑牢决策根基之实。当调研视线被“热度”牵引,所收集的“盆景”信息必然带有片面性和失真风险,基于此的决策难以经受实践检验,调研的终极价值便无从实现。要让调研真正成为科学决策的坚实支撑,必须构建以实效为核心的科学评价体系。评估机制应着重追踪调研成果的转化落地情况,聚焦其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化解了多少突出矛盾、群众满意度是否得到切实提升。要大力推动调研成果从“纸面报告”走向“地面实践”,将真知灼见切实转化为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确保调研的深度思考最终服务于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王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