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们继续在崇德尚艺上作表率,带动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中这样说道。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时代脉搏、扎根人民沃土、记录伟大时代、讴歌人民心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新征程上,文艺工作者要持之以恒坚定文化自信、站稳人民立场、推动文化输出,用文艺创作为新时代“画像”“鼓劲”。
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民族复兴精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深厚积淀。从神秘难解的甲骨文到惊艳千年的《诗经》,从叹为观止的敦煌壁画再到古韵悠长、宏伟壮丽的亭台楼阁、府宫殿寺,中华文明如同一座跨越千年的灯塔,既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又为不同文明的对话搭建桥梁。近年来,众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焦点的创作火爆出圈深受大家的喜爱和认同,不论是俏皮灵动的舞蹈《唐宫夜宴》、里程碑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引发唐诗热的《长安三万里》,还是演绎文物前世今生的《国家宝藏》、音乐戏曲跨界融合的《赤伶》、环境式表演的《新龙门客栈》,这些都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古董,而是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源泉。我们有理由坚定这份文化自信,并充分认识到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是一座散发无穷生命力的宝库,文艺工作者更要潜心创作,深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璀璨的时代光彩,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屹立不倒、昂首前行。
站稳人民立场,让文化在实践沃土中生长。毛泽东同志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文艺创作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一批反映现实、讴歌人民的优秀作品就深受群众喜爱,不论是饱含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经典文学《骆驼祥子》、描绘中国七八十年代城乡社会变革中一代普通青年坚韧生命力著作《平凡的世界》、展现小人物良知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还是讲述西海固移民脱贫的感人故事《山海情》、展现时代变迁中普通家庭坚韧与温情的电视连续剧《人世间》、展现边疆景美人也美的《我的阿勒泰》,这些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们来自生活、贴近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走出书斋、走进基层,感受百姓的喜怒哀乐,捕捉时代的脉搏跳动,推出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心声的温暖的现实主义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量奉献给人民,让文艺事业在人民生活的沃土里,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推动文化输出,把握文化对外交流主动权。文艺创作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是增强国际话语权、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举措,不仅能够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还能塑造更加客观、积极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五千年文明积淀赋予中华文化三大维度:历史维度的文明韧性、空间维度的包容格局、价值维度的普世追求。这既非文化自大,亦非简单复古,而是建立在对文明规律深刻认知基础上的理性自觉。在全球文明对话中,中华文化正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姿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东方智慧。
中国文艺作品近年来出海佳作频现,《甄嬛传》、《琅琊榜》、《三生三世》等国产剧集在海外圈粉无数,同样出圈的还有中国网络文学、游戏、微短剧以及中国原创话剧和民族歌舞等。因此,广大文艺创作者应着眼全球,扎根中国文化土壤深度挖掘文化精髓,关注当代社会现实结合群众现实生活,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段,以输出中国价值观为己任,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历史、价值观等,将中国提出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理念传播出去,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与认知,推动全球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世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中国动力。(兰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