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书法作品《七绝·观定西湖》,脑子里涌现一个问题,书法到底是追求表现、表达,还是别的什么呢?
书法作品《七绝·观定西湖》,形制为竖式条屏,书体为草书,是书法家徐玉向的作品。书法家对原诗的解读总体上是到位的。这首诗写游览定西湖的感受。首句“别土离乡卅多年”交代背景;次句“遍访陈踪已枉然”承接上句,写故地重游产生的心理落差,昔日记忆里的场景已经踪影全无了。经过这两句铺垫,顺势笔锋一转,提出“何事蓬莱临俗界”的疑问,将情绪推向高潮,然后并没有直接作答,却采用白描手法,呈现了一幅“凭栏凝目问青天”的画面,把定西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竭力放大,追求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般说来,七绝之类的格律诗作品,比较适合写书法条屏,因为字数不多不少,相对容易泼洒笔墨,充分抒发书者情绪,成就一幅好作品。
书法家徐玉向是攻读书法专业的,曾就读于中国书画学院书法研修专业,后又屡次进修,不断加深学养,并多次在全国性书法大赛中获奖。以这样的功底,书写一副条屏作品,看好度是不言而喻的。
观赏《七绝·观定西湖》书法作品,浑厚庄重之气扑面而来,透露出一种大度与自信,给人一种书艺练达的不容置疑的气势。穿过这种雄浑强势的整体感觉,笔意的率性流畅格外夺人眼球,起首的“离乡别”三字,一气呵成,气韵贯通;第二行的“何事蓬”三字亦是笔走龙蛇,恣意连贯;直至末句的“问青天”三字,娴熟的书艺与蓬勃的情感彼此融合,浑然天成,毫无犹豫停顿之痕迹。专业书法家深厚的修养和坚实的功力,似大河泄洪一般,劲道迸发,实力尽显。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问”“何”等字折笔的运用,笔力遒劲,转折有度,犹如高手飙车,敢于弯道冲刺,却能心狂手稳,结果是有惊而无险,无疑会赢得喝彩声。比较有亮点的是“界”“何”二字,前者的撇笔与后者的竖笔,在“二王”笔法里融入了些许汉简韵味,可以说极富开拓性。我高度认可“然”字处枯笔的运用,因为这是对诗作解读到位的体现,是通过书法技巧对诗歌内容的深化,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
无论看整体还是局部,这幅作品都是非常出色的。尤其是书法家的专业性特色,在作品中十分明显,也就是说,作品对书写内容的表现达到了理想的高度。
就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出锋给力的同时往往也回锋有力。表现冠绝也会导致表达欠缺。作为欣赏者,我比较看重表达。
我聆听过几个名家讲座,他们谈到行书第一、第二排序时,很动情地认为颜真卿《祭侄文稿》应该排到第一,理由是书写与表达融为一体,能够看到情绪的波澜起伏,似乎能窥见呼天抢地的悲怆。甚至有名家在欣赏书法作品《祭侄文稿》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以至于嚎啕大哭。
受他们影响,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书法是应该注重表现还是应该注重表达呢?如果注重表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多处涂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涂抹更加严重,要是参加今天的各类书法比赛,能够进入评委的法眼吗?然而,《兰亭集序》(尽管它是临摹的)的书写法度依然被追捧了几千年,《祭侄文稿》更是打动了无数欣赏者,甚而产生了排名争议。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以及近代于右任的书法作品,更为人们喜欢的还是注重表达的作品,而对于机械地抄录前人诗词的作品,观赏者在情感上不可避免地有所疏离。
更有一种现象,就是书法界或者社会上,书法家的信札备受关注,得到群起临摹。信札是信手或者说率性交代事情、倾诉思念、沟通事项的,表达的意旨占据主流。现存的很多名家信札,涂抹或者修改处不少,但是笔意自在,线条流畅,似行云流水,意趣油然而生。
纵观这些书法现象,是不是可以说,书法创作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应该更加注重表达呢?
我想,提出书法作品应该注重表达,大概率不会成为问题。可现实是,书法领域或者说书法产业,都在把书写者往表现的路径引领,也就是说,在往过度重视技巧的方向带。这也就是人们普遍担忧的,现在的书法作品匠气有余而灵气不足、技巧满纸而情感寥寥、多有追慕而鲜见创新的根源。
拿书法大赛来说吧,参赛者投寄书法作品,总是在墨色的枯润、用笔的方圆、行笔的线条上用心甚多。有多少参赛者考虑了对于书写内容的情感表达呢?在评委这一方,把众多书法作品摆出来筛选,评价一幅书法作品的关注点,也主要是在技能方面,放在书写者对内容的情感表达上的真不是太多。不能否认,也有个别评委把视点在表达方面,可惜数量占比上不是很乐观。既然书写者自己都没有被书写内容所感动,怎么可能把内容蕴含的情感渗透到作品里?又怎么可能感动欣赏者呢?
这也难怪,因为书写者甚至评委就是书法产业链的技巧性训练培养出来的,根子上受到匠气的长期熏染。
前些年书法市场的火爆,催生了书法培训班之类的书法产业,产业是市场的产物,自然受利益的引导,所以,所有培训班都以尽快教会学员书写技巧为追求,以拿到培训费为目的。这种现象不改变,书法创作是没有前途的。
要改变书法创作重表现而轻表达的现状,应该从根本上抓起,在打好扎实的书写基本功的基础上,要加强书写者的文化修养,由表现走向表达。我的一位收藏家朋友说,书法拼到最后,还是要看文化。《兰亭集序》堪称绝世经典,令人敬仰,再看王羲之序言的文采,同样不输任何文学大家。颜真卿也是武能上马安天下,文能下马草檄文的。于右任的《望故乡》更是千古绝唱。检视古今书法大家,文学修养都是极好的,所以书法创作在达到很高境界后,仍能实现重大突破。现在很多书写者在某片区域冒尖后,再行上升就非常艰难,根子就在文化修养上。文化修养成了现在很多书写者书艺提高与突围的瓶颈。在这一点上,书法作品《七绝·观定西湖》的作者徐玉向就是个例外,他不仅是书法家,还是诗人、小说家,书法作品中的文化素养自然很丰沛,对书写内容的理解也就没有障碍。
可以预见,书法创作由表现走向表达之日,便是书法创作凤凰涅槃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