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札记
——何强古体诗词创作
史 祯
回归传统,关注民生,心无藩篱,俯拾即诗。
——题记
一
“痴醉诗书忘自然,低吟浅唱寝难眠。心追太白无才魄,为觅骚章学阆仙。”(《无题》)何强是在苦读中华传统诗词的道路上一步步走进诗坛的青年诗人。他的诗词创作受到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孟浩然和苏轼、辛弃疾等的影响,无论感事抒怀、托物言志,抑或咏史怀古、河山揽胜,都写得朴实自然,清新澄澈,意境高远,耐人寻味。
何强自幼受到耕读文化的感染和家庭环境的熏陶,骨子里流淌着贫苦农民的血液,热爱生他养他的高天厚土,关注社会人生是他天生的性格。他笔下的土地树木山石河流都是有生命的,有思想感情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个个血肉饱满,充满生命的活力,演绎出许许多多为创造美好生活拼搏奋斗的动人故事,读之如身临其境,倍感亲切。
正因为对土地有如对父母一样一往情深,对老百姓“爱得真挚、爱得持久”,对社会人生有着深刻感悟,这便奠定了他创作的基础。这种诗外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生活的心灵化和心灵的生活化。因此,他的诗歌不再是简单的咏物寄情或托物言志,而体现出一种无比鲜活的生命力和沧桑厚重的历史感。如《三八节念母恩》:“幼时多困窘,每忆母颜慈。缝补油灯暗,操劳瘦体疲。归家常戴月,下地且扶犁。及老恩难报,愚儿奉小诗。”这些诗句无不彰明较著,显示出诗词创作达到“心入”“情入”的思想深度和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同时,他的诗词作品,思路宽广、视野开阔、遣词工稳、构思精巧,往往语出平淡,却意境高远。这和他刻苦读书关系很大。他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哲学的、文学的、历史的、宗教的、艺术的、科学的,甚至民俗的、考古的,尤其对于古今诗词爱不释手,埋头苦读,废寝忘食。在他的书桌上堆放着历代学者诗词理论著作,如王力《诗词格律》、吴梅《词学通论》、王国维《人间词话》、朱光潜《谈美》等,不胜枚举。
文学的核心是诗,而诗是最难表达和描摹之物,它就在想象的深处。不断加强思想积累和知识储备,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和艺术想象力,冷静执著,笔耕不辍,创作出不少精品力作。最近几年,他的诗词作品先后蝉联第二、三、四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创作奖,其中《西江月・春日双休回老家偶感》获第四届“诗词中国”大赛一等奖。
二
元稹说杜甫“上薄风骚,下盖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意思是说杜甫独步古今,无敌。元稹崇拜杜甫显然是有意夸大其词。而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评论倒比较公平,严羽《沧浪诗话》“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说二人诗风不同更切合实际。其实,太白之诗“新潮”又“洋气”,难学;子美之诗有“土味”,接地气,易学。所以历代诗人学杜甫的多,唐有白居易、韩愈、李商隐,宋有黄庭坚、王安石、陆游。直至今日,学杜诗者无以计数。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少年时觉得李白的诗好,中年以后觉得杜甫的诗好,杜甫总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等着你,到了一定的年纪你会觉得杜诗沧桑、厚重、沉郁,更为感人。“转益多师是汝师。”何强的诗词创作受到李白、王维特别是杜甫的影响是很自然的事了。如他在2017年创作的《鹧鸪天·留守儿童》便是例证:
晨夕书包陪伴行,爷娘远去叹伶俜。思亲偷看全家福,惊梦常怨啼鸟声。 春离别,夏耕耘,几回掐指月亏盈。今朝来电三番嘱:上课乖乖仔细听。
和享受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生活在父母怀抱过着无忧无虑生活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无论学习条件,还是生活环境非常“艰辛”。作者用通俗朴素的语言,描写留守儿童的生活,背着书包,早出晚归,想念父母时,便“偷看全家福”,一个“偷”字,极其传神;父母在外打工,对孩子三番嘱托“上课乖乖仔细听”,其关切之情,跃然纸上。作者没有流入俗套,只写贫穷,写苦难,让读者去同情去怜悯,而是赋予“艰辛”背后一幅憧憬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这种向往新生活的热切愿望是现实的,实现这种愿望也是必然的。作者匠心独运,饱含深情,巧妙地传达出作品的正能量,细心读之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悟和认知。
由此看出,从古人梦想实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强烈愿望,到“今朝来电三番嘱:上课乖乖仔细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种关注民生疾苦的文化传统穿透时光隧道,一脉相承,历久不衰。
又譬如《清平乐·春别》词:“春风拂袖,犹念伊人瘦。紫燕北飞还携幼,寻屋我家依旧。 眼前几缕炊烟,偷拭清泪潸然。今日打工一去,归来直到年关。”五律《代农民工吟作》:“客地倍凄寒,深宵对月眠。应知妻记挂,不觉梦连翩。亲友争相叙,家馐分外鲜。何时发薪水,归去好团圆。” 这两首诗写农民工,其容可睹,其声可闻,其情可触,意境鲜明,感人肺腑。
从艺术结构上看,这几首诗词紧紧围绕农民工的心理活动布局画面,展开环境和人物细节描写,句句蕴含深情,字字直戳人心。
近几年来,写农民工题材的作品不少,但真正感人的作品并不多。诗人何强以睿智的眼光,洞察社会,关注民生,情真意切,以平淡的语言直抒胸臆,“语淡而味终不薄”,以口语入词,意犹未尽,寄托了父母对子女、丈夫对妻子最纯朴最真挚的爱与期盼,不愧为此类题材创作中的精品力作。
三
何强诗词创作,构思奇妙,用笔娴熟,表达技巧方面尤其擅长描写。无论写自然和谐的农村田园风光,或写气吞山河的重大历史题材,均见其功力。人们常说,哲学家用判断和推理陈述见解,诗人以形象和图画来说话,对描写对象加以形象化,直接诉诸读者的感觉器官,以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正如别林斯基说:“谁要是生而没有创造的幻想,不能把思想化为形象,不能以形象思考、判断和感觉的话,那么,无论他有怎样的智慧、情感和信仰的力量,无论他所生活于其中的历史和时代的心智内容怎样丰富,这一切都帮不了他成为诗人。”这就是说,显示艺术形象的效果,要依赖作者高超的描写能力。何强《西江月·初夏晚吟》这首词,描写极具功力,值得玩味:
傍晚闲来郭外,小河流淌潺潺。槐花馥郁散堤边,一路伊人相伴。 陶醉田园佳景,微风轻拂悠然。亦无苦恼绕心间,更喜蛙声一片。
这首词描写田园风光,句句写景皆情语,字字含情画图中,立意朴实典雅,用笔自在闲适,小河、槐花、微风、蛙声,只几笔一幅田园写意画展现在读者眼前。作者借助诗歌描写,即形象化的手段,使作品更接地气,更富有生活情趣。
又譬如《西江月・春日双休回老家偶感》:
新绿徐来陌上,春风唤醒枝头。衔泥燕子垒乡愁,执着故园相守。 桃李望中绽蕊,乡亲梦里同游。一川烟雨润田畴,我也栽瓜点豆。
阳春三月,细雨初霁,微风拂面,作者回到乡下老家,看见屋檐下飞来飞去的燕子衔泥筑巢,触景生情,一股浓烈的乡愁在作者心中升腾,对家乡田园深深的情愫如流水般流淌出来,特别是 “我也栽瓜点豆”,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里描写小儿“溪头卧剥莲蓬”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物环境栩栩如生,饶有情趣。全词一气呵成、浑然一体、赏心悦目,情怀风致尽出,是一首描写农村题材的佳作。
唐诗给我们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它的时空超越感,一种气魄,或者说是一种气势。这种超越感,在此之前的文学艺术中不是没有出现过,比如曹操面对大海时的心理独白,比如王羲之在兰亭畅饮融天地于一体的那份通透,但它们只是个别存在,不像大唐,似乎每一个诗人,都有勇气独自面对无穷的时空。他们的诗,似乎从每个中国人耳边、心头长驱直入,传递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密码。青年诗人何强受到此种诗风的影响,对关乎重大历史和现实题材的创作,往往寄论于史,托事言志,且以“议论纵横”见长,将严肃而沉重的话题表现得潇洒自如,时出新意。如《习马会感咏》:“狮城习马会,台海续和盟。恩怨消醇酒,心声化彩虹。一家兄弟事,两岸手足情。何惧风云变,绸缪宇内惊。”《国家公祭日感吟》中“遗恨千秋在,昭昭励子孙”等诗句,不仅彰显出作品的思想高度,也体现出作者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格。
四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的性格的镜子,是袒露人的内心世界的窗户,历代优秀诗人都是驾驭和使用语言的能手。
胡适在读《诗经·邶风》时曾对诗的语言有过精彩的议论:“盖诗之为物,本乎天性”。“诗者,天趣也”。他进一步指出,诗歌的灵感得自瞬间,火花四射之际,大笔一挥,那诗句自然天成。对此,还作了形象的比喻:天趣,犹如女子之天足,层层包裹之下,脚丫子变形,即使包装成“三寸金莲”,其中的“美”也是被扭曲的东西。胡适这段议论形象地说明在诗歌创作中不要给语言戴上玄奥晦涩拗口的枷锁,也不要为语言披上华丽的外衣,而要为语言“松绑”,只有给语言松绑,诗歌写作才有出路。何强《童年记忆》六首,就是对语言松绑最好的例子。
其一
孩童岁月忆如梭,稚趣淳真乐几多。
耕读传家勤是本,挥鞭力赶小陀螺。
其二
汗滴如珠额上凝,田头奔走捉蜻蜓。
翻飞上下寻无处,最是恼人花隐形。
其三
烈日炎炎光背跑,两仨邻友昵如胶。
大人午憩乘机溜,村里涝池学狗刨。
其四
春来陌上秀枝垂,天籁之音出自谁?
闻笛哪知为折柳,何论腔调任心吹。
其五
挎个竹篮走垄畦,名曰拔草不休息。
筐儿未满偷嬉戏,两手黑黑沾满泥。
其六
为得三元压岁钱,身围父母乐忘眠。
烟花怒放心花锭,最美莫非如过年。
儿童生活往往充满童趣,即稚趣。这种稚趣,出自天性,不受约束,自在自由,谋篇成诗,韵味无穷。赶陀螺,捉蜻蜓、学狗刨、吹柳笛等,哪一样不是出自儿童的天性?“孩童岁月忆如梭,稚趣淳真乐几多”,“筐儿未满偷嬉戏,两手黑黑沾满泥”,“春来陌上秀枝垂”,“挎个竹篮走垄畦”正是在灵感火花四射之际,从作者内心流淌出来的“本乎天性”的诗句。这些诗句把小朋友们生活中那种和谐、温馨、惬意的情态逼真地再现出来,这种朴实之中的奇妙之笔,也只有为语言“松绑”才能达到如此艺术效果。
五
孟浩然是唐代诗坛上负有盛名的诗人,“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五言诗中律诗的成就更高,《过故人庄》是五律中之佳作。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乍看,这首诗平平常常,所谓“匠心独妙”确是不易发现,但细心品味,作者运用近似口语的白描功力不浅。孟浩然的诗像一泓清泉,有一种淡淡的韵味,“如盐在水,味道在,却无痕迹”,要品尝出其中的味道,还得用一些吟咏的功夫。而恰恰从这种“淡”的韵味里可以窥见其描写真功夫,这种“淡”中所包含的深厚、隽永、朴实、自然的风格,被何强合理地吸收和运用,在他笔下,清新淡雅“如盐在水”,蕴藏在看似平常却也奇崛的诗句里。
春夜喜雨雪
春迟料峭寒,雪雨夜阑珊。
入梦花间舞,归心陌上欢。
风熏新柳绽,草长嫩芽钻。
莫为芳菲醉,当思稼穑难。
冬日遣兴
冬至朔风吹,霜侵可怨谁?
菊花枯不落,雁影惹相思。
残叶随风逐,孤云任意驰。
寄情常诗句,俯拾即为诗。
何强的诗词往往能从平淡中生发出清新的味道,从朴素中凸显高雅的情怀。相信他只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回归传统,关注人生,心无藩篱,“只是征行自有诗”,必然会写出一番新的天地来。
2021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