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亦欣:读《许三观卖血记》有感
苦难与温情
——读《许三观卖血记》有感
余华笔下的《许三观卖血记》揭露了生命受难的本质,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以种种不可预测的劫难展示了人物的坚韧品质。就像余华自己所说的那样,“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
《许三观卖血记》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情节,紧紧围绕20世纪中后期一个平凡人物许三观的一生展开叙述,再现了一个中国家庭忍受贫穷、饥荒以及随后遭遇的一切,这听起来似乎很严峻很糟糕,但余华“滑稽”的笔锋却使小说避免了感伤主义的情调。许三观的一生与卖血结下了深缘,作品中卖血成为许三观的家庭陷入窘境时的一种极端却又及时的解决办法,同时也是许三观苦难的开始。以许三观第一次和阿方、根龙一起去卖血后他有钱娶了媳妇许玉兰为由头,他便意识到在困难面前卖血是来钱最快的方式。十年后,许三观因为大儿子许一乐砸破了方铁匠儿子的脑袋没钱赔付医药费而再次去找李血头卖血。虽然血液买卖是该死的贸易,但是在生活的窘迫、亲情的促使下他不得不选择得钱最快的捷径。许三观第三次卖血是为了给和他同一个厂子的林芬芳送十斤肉骨头和五斤黄豆。可见,当时在许三观看来卖血已经成了解决问题的最方便快捷的途径。许三观第四次卖血是在荒年全家喝了五十七天玉米粥的时候想带家人去吃面条。紧接着,跟随毛主席的口号,“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许三观的两个儿子去农村插队落户了,为了使两个儿子能补补身体,他去医院卖了第五次血。一个月以后,许三观为了招待二儿子二乐所在的生产队队长,以便二乐能抽调回城,他去医院卖了第六次血。后来,一乐在生产队得病了,为了给一乐治病,许三观十天里卖了四次血。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许三观选择用卖血这种最高级别的牺牲来挽救儿子的生命。他面对生活的绝境时,为求继续生存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让人汗颜。
这部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并不完美的人生图景,但是却内涵深刻。文中许三观身上各种各样的苦难都映射出人类的温情,作者用简洁的笔触展示了主人公许三观的日常生活,描绘他们的苦辣酸甜。他们在悲观中乐观地面对生活,在无法改变的残酷现实中,他们并未惧怕和畏缩,挑起担子继续前行。这些平常的生活和厚重的历史交织在一起,折射出卖血最终是为了生存,为了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