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出幸福新生活
——我市大棚蔬菜产业蓬勃发展见闻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王宏宾 张艳君
冬末春初,万物萌发,走进漳县新寺镇桥头村,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连片的蔬菜大棚,大棚里,绿油油水灵灵的黄瓜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村民李响军正在和家人忙碌地采摘。
漳县新寺镇桥头村村民汪巧莲在自家大棚里采摘黄瓜。
“我种植黄瓜十多年了,收入一年比一年好,春节前后是大棚蔬菜的销售旺季,价格也是一年最好的时候,有很多菜贩、老板上门收购,我家两亩左右的一个大棚一年收入能有两万元。”李响军种菜多年,也是村里出了名的种菜能手,全家从原来的“务农够吃饭”到现在住上新房,有了存款,生活可谓发生了巨大变化。
漳县新寺镇兴农果蔬产销农民合作社负责人高岷给种植户李响军做技术指导。
高岷是漳县新寺镇兴农果蔬产销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在给予村民技术服务和支持的同时,对大棚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有着更多的考虑。
“大家的种植技术已经不成问题,但在后期包装、运输、品牌化的打造方面还很欠缺,我们和镇上的工作人员正在努力对接,希望能蹚出一条蔬菜全产业链的发展路子,铺就一条群众长久致富的道路。”高岷说。
漳县武阳镇柯寨村种植户李兴红正在和妻子割韭菜。
在漳县武阳镇韭菜种植基地,记者看到,种植户们正在割韭菜、捆韭菜、打包装,忙得不可开交。
收割、打捆、装箱,清香的韭菜味混合在淡淡雾气里,在大棚内弥漫。“头茬韭菜可卖到五六元,一畦韭菜能割三四茬。我的两个韭菜大棚,10月份到来年2月份收割,平均收入在2万左右。”武阳镇柯寨村村民李兴红高兴地说。
蔬菜有品质、技术有保障、销售有出路,菜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种菜的积极性也高了起来。“政策扶持力度大,销售路子广,每年10月份我和妻子结束打工回家,继续安心搞种植,收入稳定。”李兴红说。
近年来,漳县县委、县政府把蔬菜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来抓,通过土地流转,成立合作社,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品牌”的现代农业模式。如今,漳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0.8万亩,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11个,初步形成了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高原夏菜生产的区域布局。
安定区凤翔镇李家咀村花河子社种植户陈克勤在自家大棚里收获芹菜。
与此同时,安定区凤翔镇李家咀村花河子社的种植户们也正在大棚里忙碌,他们种植的上海青、油麦菜、塔菜、茼蒿等10多种蔬菜第二茬开始上市,一个棚的纯利润达到了2.5万元。记者了解到,花河子社共有60个大棚,今年的产值达两百多万元。
“瞧,今年的菜长势多好。”走进安定区凤翔镇绿蔬源蔬菜专业农民合作社的蔬菜大棚,一大片翠绿“闯”入眼帘,一垄垄翠绿的黄瓜挂满枝头,长势喜人。
安定区凤翔镇李家咀村种植户查看黄瓜长势。
现在种菜已不再是简单的种和养,已被赋予休闲、体验观光等多种功能。“眼下大棚的黄瓜熟了,我们正计划搞个采摘节创收呢。”绿蔬源蔬菜专业农民合作社负责人说。
位于安定区凤翔镇李家咀村的瑞中公司采摘园里的火龙果成熟了。
安定区凤翔镇李家咀村种植户采摘“上海青”。
据了解,安定区推广早、中、晚蔬菜搭配种植模式,在香泉、符川、鲁家沟、口、称钩驿等乡镇扩大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种植规模,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4.5万亩。
安定区凤翔镇李家咀村种植户收获小白菜。
一业兴,百业旺。据市农业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我市大力发展特色大棚蔬菜,有效拉动了全市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大棚蔬菜已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