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史
曹牡丹
时间:2020-11-11 16:03:18 来源: 阅读量:643

王金成  马世义

曹牡丹者,临洮县洮阳镇曹家坪原野牡丹园园主---曹希望也,因其毕生种植牡丹,成就卓著,乡人赠其曹牡丹雅号。

出临洮县城向西,过临康公路洮河大桥,西岩山横亘面前,左向南行,溯洮河而上,约八里许,就到了洮阳镇车刘家村曹家坪山脚,沿盘山公路上行,不多路程,即到了坪上。进了村子,但见干净整洁的村落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派新农村美景。乡民庭院里,牡丹树壮花艳,房屋整修一新,庭堂窗明几净。村民恬淡淳朴、笑意盈盈,男人更是透出一股硬朗豪爽之气。到村中心广场,但见广场古朴雅致,巨柳参天。田野里、山坡上上千亩牡丹、芍药郁郁丛丛,生机勃勃,这就是临洮县曹家坪原野牡丹园。

每年五月是曹家坪最热闹的时节,四面八方的游人蜂涌曹家坪游园赏花,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就是当时的写照。人们扶老携幼徜徉花海,欢声笑语荡漾在田野,一个月的时间,这个两百多户的小山村要接待十余万人次的游客,这里已然成了陇原大地第一牡丹园,创造这奇迹的人就是曹希望。

曹希望今年已整整84岁,初识曹老,他腰板挺直,精神矍铄,面容慈祥,说话和蔼,待人接物谦和有礼。这是一位生于旧社会不识字的山村农民。这些年他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每天拄着拐杖沿牡丹园转一圈,看一遍自己的牡丹,也顺便干些修枝打杈、移栽小苗的活计。说起牡丹,曹希望有讲不完的故事,“我小时候,父亲在院子里移栽了几株山野里的紫斑牡丹,我是闻着花香,看着花儿长大的……长大了我也非常爱牡丹,也是一个劲的移栽,也观察牡丹的特性,试着繁育牡丹,听说谁家有花色好的牡丹,必亲自登门造访和花主人聊牡丹,通过互换品种,增加我的牡丹品种。”

那时候,曹家坪人口仅及现在的三分之一,每家庄院都比较大,别人家的庄院主要种果树蔬菜,他的一亩半园子全种了牡丹芍药。“三年困难时期,肚子空空如也,人饿得发慌,但见了牡丹,饥意顿减,精神为之一振,”曹牡丹如是说。“我就是爱”--这是曹牡丹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临洮牡丹界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啊,生活困难时期,温饱是生存大计,如果不是爱,谁会去种不能当饭吃的牡丹呢。也正是这爱,这纯粹的爱,竟于不经意间保存了紫斑牡丹种质资源。

著名牡丹专家李嘉珏教授经过广泛调查,在学术界明确肯定了临洮是野生紫斑牡丹分布的中心地带。但时至今日,临洮野生紫斑牡丹已难觅踪影,野生紫斑牡丹哪里去了呢?史载临洮山坪地带,野生紫斑牡丹茂密成林,因为牡丹根皮入药的缘故,在人口增加的背景下,被山民采挖破坏严重,至解放时,野生资源已所剩无几,再加上三年困难时期及以后的干旱年份,农民燃料不足,牡丹被砍伐当烧柴,经此几劫,野生紫斑牡丹资源基本破坏殆尽。上世纪九十年代临洮花协在搞紫斑牡丹种质资源调查时,仅于西坪之年家山、五藏沟发现野生紫斑牡丹原种。

紫斑牡丹的香艳于农民群众是一种单调生活的调剂,花有花语,牡丹是吉祥富贵花,因而漫长时期,广大乡民面对满山皆是,俯拾可得的紫斑牡丹多了一份热爱,多了一份关注,山坪区群众移栽野生紫斑牡丹于庭院观赏形成风气,形成了一种地域文化特色,也正是这种移植观赏风气,开了紫斑牡丹人工栽培的先河,也保存了紫斑牡丹种质资源,而不至于因人的非理性行为导致种质资源的灭顶之灾。而这其中,曹希望这个在牡丹花香熏染中长大的不识字的农民子承父业,以其“我就是爱”的朴素情怀,从十几岁大的孩子时代即移栽牡丹、繁育牡丹,一辈子干一件事情,及至耋龄依旧初心不改。他一手建成了陇原第一紫斑牡丹园,成了临洮牡丹界的功勋级人物。

笔者认为,曹老之于紫斑牡丹,不仅是大家面上能看到的千亩牡丹园,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位优秀的农民,他和许多普通农民一道,于冥冥中保存了紫斑牡丹种质资源,之所以称其优秀,是因为他保存的、繁育的品种最多、坚持的最久、成绩最大。让我们循着曹老的经历去见证他的不平凡的业绩。

牡丹香自苦寒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

曹希望1936年出生时,家境还算好,因其父亲自幼习武,身体强壮,是村上有名的“雄人”(方言,即好汉的意思),至1942年底,家中已有几匹骡子和一辆大马车,1943年,曹希望的父亲参加了甘南农民起义,这位革命者将自家骡马大车也捐给了革命事业,这场起义最终被国民党镇压而失败,好多起义农民被杀害,曹牡丹的父亲侥幸躲过一劫,但却回不了家,过起了亡命天涯的流亡生活,1947年他父亲加入陇右地下党,参加地下斗争。家庭少了男丁,财产又被历次“清乡”洗劫一空,孤儿寡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勉强维生,上学堂读书是不可能的事情,曹希望是长子,下面还有几个弟妹,他自幼就打柴放羊,帮大人干农活,工余饭后到大园子看看牡丹闻闻花香也是他的爱好并形成了终生的习惯。

1949年临洮解放之际,曹牡丹的父亲在陇右地下党领导下,开展游击战进行对敌斗争,后又加入人民解放军,1951年复员回乡担任卧龙区(建国初的机构)民兵营长。因其为人耿直,性情刚烈,同年被人以“匪特、现反”诬陷入狱, 1960年病故于劳改农场。后经曹牡丹弟兄长期申诉,1987年县法院改判,才洗刷清了罪名。在曹希望的印象中,父亲的身影是模糊的,及至懂事时,又见不到父亲,而且“匪特、现反”的阴影一直笼罩在家族的心头,这压得曹希望抬不起头,他遵从家族规矩自幼习武,强身强志,打一趟拳,出一身汗,男儿有泪不轻弹。工余饭后,他常到大园子牡丹树旁伫立凝思,这是父亲手植的牡丹,好漂亮,好香啊,他感叹道,莫非这就是父亲留与我的念想……母亲亲口告诉他,爸爸不是“匪特”、不是“现反”,是被人害的。但谁能作主为父亲昭雪呢?他感到委屈、憋闷、无助、彷徨。他有太多的委屈无处倾诉,他烦闷压抑时就想起牡丹,或许牡丹可以拯救他,他喜欢上了牡丹,他开始移栽牡丹,侍弄牡丹。  

情注牡丹  矢志不渝

到解放时,曹希望已13岁了,长期的劳动和习武,再加上他人长得方面大耳,身材魁梧,体格健壮,在他母亲眼中,这个长子已经成了一名好劳力,可以替大人分担许多活计的大后生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环境逼迫出来的,曹希望就是这样的人。这种担当精神,克服困难的意志、毅力是家庭环境造就出来的。

在他的记忆中,他第一次移栽牡丹于庄院是刚解放那年,以后通过观察,他发现了牡丹的一些特性,这大牡丹树下,会从根部生出小苗,种子落地后,也会长出小苗,他思忖着,干脆把大树下的小苗挖出来移栽在空地,让小苗快快长大,他这样想着,也动手干了。过了四五年,小苗开花了,他发现从根部发出的小苗开的花和大树的花一样,而种子出来的牡丹花和大树的花并不一样,有的比大树的花差一些,有的比大树的花好一些,他好生奇怪,但想着想着就有了答案,这大概和人是一样的道理,儿子像爸爸妈妈,又不全像,有儿子长得比爸妈更英俊的,也有不及爸妈的。他不识字,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知识,但他从宏观上取象比类,竟也懵懵懂懂的在真理门口徘徊,他仔细观察牡丹的花型花色,把认为好的的单独栽植,长大了从根部再分小苗,再培育,用专业的话语讲这件事,就是说曹牡丹在搞自然杂交下的选择育种和分株繁殖。就凭着这细心观察,他共发现了 30 余个优良变异品种。其中有10多个被收入《中国牡丹图志》。

曹牡丹不识字,对品种命名这些事并不擅长,十多年前,中花协牡丹芍药分会副会长李嘉珏教授参观牡丹园时曾替曹牡丹命名了一个“希望红”的品种。那个时代,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温饱都成问题,他以爱的名义在琢磨这不能当饭吃的牡丹,越琢磨越有趣,越有信心,到了二十多岁的青壮年时代,曹家坪的天地已满足不了他在牡丹品种上的渴求,身处紫斑牡丹故里,群众庭院栽植普遍,他听说谁家有花色更好、奇特一点的品种,必亲自登门造访一睹为快,并想法设法引种,那个年代的人非常淳朴、重情义,对曹牡丹这位花痴也尽量满足。他也以花为媒,以花会友,结识了许多县内牡丹爱好者,也学会了压条、嫁接繁殖技术,正是这些技术让一些濒临失传的品种得以保存,得以扩繁,一直到1982年,他将自家一亩半地的园子全种了牡丹,仅品种就达30多个,俨然是个品种园,这么多的品种长一块地里,看着有些杂乱,但为品种间的自然杂交,为培育新品种提供了条件,当然这是种花人意料之外的事情了。没有一分钱的经济效益,仅“我就是爱”让曹牡丹痴迷牡丹已三十余年,他心无旁骛,他的心是清净的,牡丹寄托着他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父亲的念想,牡丹早已融入了他的生命,他的生活不能没有牡丹。

卅年筚路蓝缕苦求索 一朝满园春色硕果累

1981年,临洮包产到户了,曹牡丹印象中,人们欢天喜地,挥袖大干,多年被压抑的创造激情释放出来了,自己的儿子也长大了,到了娶媳妇的年龄了,看着一园子的牡丹,看着到了结婚年龄的儿子,他亦喜亦忧。这年5月,他感觉自家的牡丹开的特别娇艳动人,芳香馥郁,吉兆或许昭示将有好事发生,曹希望在心里嘀咕着。

1982年,兰州电力修造厂慕名找到曹牡丹,看了满园牡丹,定购了30余株,卖了900多元,要知道,1982年小麦价格是每斤不到两角钱,一盘今天售价7元的热凉面当时卖两角钱,900元足可买4500盘凉面,相当于今天的3万多元,而30余株牡丹仅是他牡丹园的冰山一角,剩下的牡丹还有十几个900元在呢。第二年他用这钱为儿子娶了媳妇,了却了他一桩大事。牡丹能卖钱又这么值钱,事实的冲击太大了,用曹牡丹的话说,他当时都有些懵了,很快,他理清了思路,牡丹是好花,是养人的花,以前我养花,现在花要养我了,他毅然决然在自家十二亩承包地全种了牡丹,小苗不够就用种子播种,37年前,这需要一番勇气的。“曹牡丹大概要吃花呢!”这是乡人当时调侃的话。曹牡丹的这一举动,使他成了临洮紫斑牡丹商品化种植第一人,他也完成了从爱花种花而到商品生产的嬗变。

久久为功蓄势发 爱洒旱坪产业兴

牡丹为长周期花卉,从种子播种到长成1米高左右的灌丛植株并开花要经4-6年时间,作为观赏花卉,小苗是没人要的,大苗的市场也是未知数,曹牡丹是冒着一定的风险繁育牡丹的,还是那句话,“我就是爱”支撑着他去专心务作牡丹。承包地全种了牡丹,一家人的口粮只能用钱购买,他的儿子只得离家到建筑工地打工挣钱,牡丹主要由他和妻子、儿媳务作。在三十多年前,曹牡丹之举动是破天荒的,也考验着他的耐心、意志、毅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七八年的辛苦付出,换来了十二亩娇艳紫斑牡丹。时光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紫斑牡丹的春天到来了。因为国内牡丹芍药学术界对紫斑牡丹品种群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紫斑牡丹品种群的诸多优点被大家进一步认识,诸如紫斑牡丹“香、大、抗”的优点是中原牡丹所不具备的,在牡丹产业发展上,山东、河南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日本牡丹界也著称全球,这些地方的牡丹界也发现了紫斑牡丹这一优良品种群,一拨拨客商先后来临洮考察牡丹,调运品种,而曹牡丹在这一波紫斑牡丹热中,赚了个盆满钵满。曹牡丹大获丰收,曹家坪人经这两次市场冲击,也激发起了繁育牡丹的信心和勇气,曹牡丹和儿子租种了几十亩土地扩大繁殖,乡亲们也纷纷跟种牡丹。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曹家坪牡丹已发展到百余亩规模,产业规模初具,发展势头强劲,二十年前传媒并不发达,但那时的临洮人说起牡丹必提曹家坪,必提曹牡丹。曹家坪也在曹牡丹的带动下,兴起了牡丹产业,曹家坪人在牡丹产业上普遍受益,牡丹种植户盖房子、为儿子娶媳妇再也不愁肠了。

薪火传后辈  厚积终薄发

2008年,曹牡丹已72岁了,他的原野牡丹园已扩大到300余亩,是当时县内最大的牡丹园和牡丹产业基地。这年,曹牡丹的长孙曹佰平大学毕业了,他自幼在爷爷的呵护下,闻着牡丹花香,看着牡丹花长大,彼时的牡丹园在省内外已比较著名,业务量也很大,曹牡丹自觉年事渐高,精力不济,他毅然向长孙交棒,叮咛曹佰平继续发展壮大原野牡丹园。曹佰平大学学的是数学专业,这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找原因之类倒还拿手,牡丹专业知识方面,长期的耳濡目染也知道一些常识,这就是家族传承的优点。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专业知识水平,他自学了园艺专业本科课程并取得毕业证,曹佰平直接从爷爷手中接棒,压力也挺大的,爷爷不识字,凭着爱将产业做起来,受到乡邻族人的敬佩,自己是一个新世纪大学生,牡丹产业在自己手中如何发展,万一搞砸了怎么办?他这时有点孙权初主江东的感慨,他没有辜负爷爷的希望,他脚踏曹家坪这块实地,放眼全国市场看待牡丹产业,通过考察山东、河南牡丹芍药市场、北上广一线城市鲜切花市场,他发现了一个天大的商机,临洮冷凉干燥气候条件下生产的芍药鲜切花质量一流,又自然生长花期处于全国芍药切花市场空档期,只是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物流不畅,群众不敢大面积种植,仅限于花卉界少数弄潮儿小面积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

通过外出考察,曹佰平发现国人青睐洛阳菏泽牡丹久矣,但洛阳菏泽人却对临洮紫斑牡丹情有独钟,高看一眼,甚而不惜重金从临洮调运紫斑牡丹,这真有些“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的意味。原来紫斑牡丹的“香、大、抗”优点是中原牡丹不具备的,无怪乎中原人一拨拨赶到临洮调运牡丹,他们一来想让紫斑牡丹为他们的牡丹园增光添彩,二则有心人还想引入品种搞杂交育种呢,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曹佰平对紫斑牡丹,对芍药的市场前景看的更透彻了,爷爷那一辈,受制于条件,受制于人的认识水平,特别是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够,发展产业的劲头有些小,步子迈的还不够大,而今市场形势大好,产业前景广阔,正是弄潮儿向潮头立的干事创业的大好时机。他鼓足勇气搞扩张,从2008年接棒到2020年,这十二年间,他将原野牡丹园从300多亩扩张到900亩,新发展切花芍药面积600亩,为延长芍药切花市场供应期,他利用海拔差,将种植区向高海拔山区推进,在南川衙下、南屏海拔2200-2500米区间栽植300亩,花期较曹家坪晚20天左右,实现了错峰开花,错峰上市,占据市场空档期。

在牡丹芍药扩张上,坚持良种化方向,标准化栽植,不是优良品种不发展,曹佰平的眼中,种性优秀的临洮紫斑牡丹、切花芍药占尽地利之便。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市场容量的扩大是不争的事实,“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外贸强劲发展,为紫斑牡丹、切花芍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机遇,他已和外贸公司谈妥了出口代理事宜,明年他的切花芍药将要漂洋过海出口国外了。

自十二年前,从爷爷手里接棒,曹佰平变压力为动力,紧盯市场求发展,主动创新,不断超越,依托积累家底,团结带领族人乡亲共同致富。他积极参加国内花卉博览会,先后在唐山世园会、北京世园会上参展,牡丹芍药品种共揽获大奖 19 项;曹佰平获北京世园会大会组委会个人突出贡献奖。2016年曹佰平荣任中花协牡丹芍药分会理事,2020年当选甘肃省花协副会长。2018年,曹家坪300多株优品牡丹被引种北京故宫“御花苑”。曹佰平说,这是紫斑牡丹的荣誉,是家乡的紫斑牡丹好,我只是让外界认识了家乡的紫斑牡丹而已。他的观念中,紫斑牡丹目前的产业地位与品种资源优势还不相匹配,他今后的努力方向就是做大做强产业,让紫斑牡丹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产业建设一线的公司,农户只要保持理性精神,按市场规律办事,按科学方法做事,不骄不躁,行稳致远,必定能创造出辉煌的价值,曹佰平这样说。曹家的原野牡丹园到曹佰平已是第四代了,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将牡丹变成商品,做成产业并成立兴望牡丹公司。公司经营状况良好,产值、利润逐年攀升。

结语

四代人,一百年,艰苦创业,建成了甘肃省最大的紫斑牡丹园和产业基地,带动起了一项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曹家坪原野牡丹园浸润了曹牡丹太多的汗水和心血。这位不识字的耋龄花翁一辈子干一件事,其坚毅、执著的精神正如紫斑牡丹是黄土地的荣耀一样,已然成了临洮牡丹人的优秀品质和骄傲。“踏平坎坷成大道,而今迈步从头越”,意气风发的曹佰平对紫斑牡丹前景充满自信,他说,发展紫斑牡丹产业是我毕生的事业,并将代代相传。

扫码关注
新定西客户端
扫码关注
定西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定西观察抖音号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07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2023000706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32-8223526
通信地址:定西市新城区建设大厦综合楼A 1区三楼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
甘公网安备62110202000105号
不良信息举报链接:https://www.12377.cn/
“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专区: 电话:0932-8211976 邮箱:dxxwxc@126.com